爱心行动首页>公益转载文章

公益转载文章

信息公开是救赎公益慈善的一剂良药
发布者:Joan    时间:2011/8/25 18:20:44    点击:2631

       文章来源: 济南日报       盛大林

对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来说,“郭美美事件”既是一次“危”也是一次“机”。如果公益慈善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能以此为契机,真心诚意地把“阳光”引入公益慈善事业,那么2011年可能会成为中国“阳光慈善”的“元年”!

8月23日,民政部公布《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慈善组织及政府部门应在捐赠款物拨付后一个月内,向社会披露捐赠款物拨付和使用的详细信息。民政部相关负责人称,该“指引”是公益慈善领域第一个信息披露行业规则,今后还有望在《慈善法》中体现。(8月24日《京华时报(微博)》)

从报道上看征求意见稿在公益慈善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方式等方面都作了相当细致、具体的规定。作为一个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运作并不熟悉的公民,笔者实在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却有一种温暖和亮堂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都来自一样东西,那就是“阳光” 虽然它还没有“照进”现实!

“阳光”是公信力的源泉,而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的生命。公益慈善是一项奉献式的利他事业,慈善家或者热心于公益慈善的人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慈善行为能否带来经济上的回报,而是捐赠的款物是否用到了该用的地方。如果取得了公众的信任,人们的公益慈善热情就会充分地迸发;如果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人们就会远离公益慈善事业。

在信任问题上,公众的神经是敏感和脆弱的,善心也是“伤不起”的,这一点在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和“卢美美事件”中得到充分印证。虽然“郭美美事件”真相未明,却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以及整个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前不久有消息称,自“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各地红十字会接收到的社会捐款几乎为零,可以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这让本来就不发达的公益慈善事业雪上加霜。

红十字会一直觉得自己是被“误伤”,所以感觉很“冤枉”。但是,“郭美美事件”即使“歪打”了红会,也“正着”了它的病灶,那就是因为不透明而导致社会不信任。公众对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机构的不信任不仅由来已久而且积怨甚多,这种严重的不信任及不满情绪早晚都要发泄出来,只不过“郭美美事件”一不小心成了“导火索”而已。

如何才能化解这一空前的信任危机从而救赎慈善事业?反复解释乃至信誓旦旦都是于事无补的,行政监管和邀请审计的意义也很有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信息公开,因为公益慈善应该是“玻璃甁里的事业”,纵观欧美等公益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无不把“阳光”作为这一事业的最高准则。

信息公开是救赎公益慈善的一剂良药。红十字会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就在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试运行)正式上线,首次公布了接收的数十万笔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但这一平台过于粗略,离公众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令人欣慰的是,主管公益慈善事业的民政部已经开始了“阳光慈善”的制度建设。

其实,对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来说,“郭美美事件”既是一次“危”也是一次“机”。如果公益慈善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能以此为契机,真心诚意地把“阳光”引入公益慈善事业,那么2011年可能会成为中国“阳光慈善”的“元年”!

 

上一条:中国式慈善乱象:做善事为何这样难?
下一条:公益组织的公信力从何而来?
  在线评论[0]
   
评论人 评论共0 发表时间
暂无评论……

公益联盟:格桑花西部助学 隆林温馨满屋爱心社 中国公益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