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行动首页>公益转载文章

公益转载文章

谈慈善、爱与公益
发布者:Joan    时间:2012/3/21 12:57:45    点击:3763

 

 

新闻与公益--和白岩松面对面


京师公益讲堂第六期实录 新闻与公益——和白岩松面对面


主 题:新闻与公益——和白岩松面对面

主讲人:白岩松 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

主 办: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

支 持:腾讯公益 燕山大讲堂

时 间:2011年11月23日 晚18:00-20:00

地 点:北京师范大学

    白岩松,沉静而理性,在那副眼镜的背后隐藏着锐利的目光。其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撬开百姓的心扉。已然成为他在中国传媒界独树一帜的标签。作为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他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平和,做最真实的自己。京师公益讲堂第六期,白岩松谈新闻与公益,为大家厘清人性、道德、公益生态循环圈,诉说中国公益慈善的“痛并快乐”。以下为讲堂实录:

    王振耀:看到岩松了,非常感谢大家来,今天有许多首都高校的同学,还有十几家媒体,白岩松的思想、人品、丰富多彩的人生,不用我多说,我对白岩松充满了崇敬,因为今天白岩松还有直播节目,把时间留给他,欢迎白岩松来到京师公益讲堂。

    白岩松:其实来到这儿首先想表达对王振耀兄长的尊敬,在过去很多年,因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公益向前发展,我们进行过多次的合作、访谈,有的时候事业的前进需要大的时代机缘巧合需要是个人,当一个位置遇到了一个合适的人可能都会往前推进十几年,站在这儿表达对王振耀兄长的尊敬,但是接着开始说话,就要表达对公益和慈善以及爱的思考。今天沟通三个层面问题:第一个层面是仿佛很远,但是所有在中国谈论慈善、爱、公益的时候都没有着重去谈的问题,一个最基础的是人性的基础,人性到底是什么?最重要的,但很少有人谈。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最近小悦悦事件,仅仅是道德的问题吗?把这个问号留给大家。第三个层面慈善和公益在中国的发展究竟该有怎样的一种节奏?

 

(一)谈人性

人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

    首先谈“人性”这个仿佛无关但最有关的问题。我们习惯说做慈善的人是好人,中国人习惯了以好人和坏人去谈论人,或许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可能感触更深。小时候看电影不多,一看电影便要问爸爸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电视主人公英雄人物正面角色一定是高大威猛的,反面角色才会像葛优他爸,胡汉三等一看就是坏人(笑),这样一种传统便被延续下来。在这样传统里,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如此的浅薄,而是在于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革命的背景下。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几乎没有中间的力量,这种革命的基因慢慢渗透到了原本不是这样看待人性和世界的DNA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对立法则。非常遗憾的是但是这一点上在座的或许依然是老人类,都能看到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逻辑观。当我们关注公益、当志愿者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人性极其复杂,不能用好人坏人衡量。我们心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看环境和周围的人、制度激活你什么。今天我站在这里会被认为我是好人,愿意牺牲时候谈公益等等,但是有的时候在其他情况下,人性的坏也会释放出来,当每个人可以自律的更加清晰看待自己,会明白我们谁也没比谁好哪儿去和坏哪儿去。

 

 

教育和法律不能让人性变好,而是尽量约束其不善的一面

 

    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了,受教育而约束自己人性中的不正常欲望、恶及不善良的东西。接下来便有法律,法律不是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社会的最低标准,法律是一个社会最低的道德底线,法律从来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得告诉你如果坏成这样是不行的,不可以偷东西、杀人、抢劫等等。环境也会约束我们如何不释放自己内心的恶,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变得更好,大家用善互相影响,人性中的善大范围的激活。

    我们所探讨的一切,关于道德、公益、爱等等很多事情,从来不去寻找生活中的好人,而是指导每个人心中美好那一面,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氛围、好的制度、好的法律、好的宣告以及信任等把心中存在爱激活出来。反之,我们人性中的恶便被释放出来。

    现在在网络上各种流言,遗留在中国人DNA的简单二元逻辑太可怕了,它和我们的公益、慈善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太有关系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基础,全社会应该在这个基础前行。

 

 


(二)谈道德

不要站在道德立场上谈论道德

    最近网络上有很多涉及到道德问题思考的事情,小悦悦事件、搀扶老人引官司等,南京彭宇案就一个著名的糟糕案例。一个错误的案例可能会摧毁亿万个的判例带来极糟糕影响,可是问题仅仅在这儿吗?在美国,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第一最会受谴责的是父母,第二罪过的是司机。我们很同情小悦悦的父母,在小市场打工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情感与理智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回到非常严肃法制上的时候,这些不是最关注的点,法律就是法律。

    网上传的“扶老人引官司”事件中,老人为什么会讹救了他的人呢?老人一定坏人吗?回到第一个层面讲的人性问题,人性都有好和不好两方面,为什么别人扶他的一瞬间会想到把责任推卸给无辜的路人?解答这个问题,我先说一个例子。以前中国两辆汽车追尾相撞的时候,见到情景是两人下车就打,不打不行,因为强者将决定由弱者来赔偿。而现在两个车追尾后则是靠边下来互相递根烟,把保险号一抄就完了,因为不用由强弱决定谁赔偿,强制险的介入,所有汽车必须强制买保险,不再需要非道德的手段,暴力手段来争得自己的权利,因此人性善的一面暴露出来。

    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老人会讹救了他的人?因为中国大部分老人没有医疗保险,他浑身疼的时候,最大的痛苦不是肉体,而是精神。中国的老人以孩子为主,把孩子辛辛苦苦养大,想到这一摔可能需要花两三万成为儿女的负担,他扛不住,这瞬间他一辈子的善隐藏起来了,很少暴露的恶出现了。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扶他起来的人,如果中国的老人都有医疗保险,很有可能见不到这种情况了。

    我们是否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呢?道德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环境、法律、相关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已经展现道德的时候,我认为此时此刻的中国还没有到达让人们可以展现我们期待的那个阶段。所有的糟糕事件都是在逼迫我们要提高保障,提高社会的综合配套机制。所以我从来不愿意听人们站在道德立场上去谈论道德,那没有意义。中国有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因为他们明白生活的真相是什么。两口子不管爱的多么惊心动魄,生活得不到最基本的着落,矛盾将逐渐引发最终毁坏爱情,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道德同样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到了该进行自我批评的时候

我们很多的知识分子也在利益的影响下,也有些不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甚至为了印证自己的某种看法不惜夸大事实。所有人都在抱怨,领导抱怨群众,群众在抱怨领导,富的在抱怨,穷的在抱怨,但是唯独没有人抱怨自己,这是中国此时此刻最大的问题。当我们批评政府,有的时候批评党,有的时候批评时代不够进步,中国是不是到了该批评我们自己的地步,每一个公民都没问题,都是党、都是政府等等,谁说的?党和政府什么时候让红灯亮的时候让你走,拿自行车散步的方式开车?

    真的挺不幸,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原告又是被告,卖馒头的人往里放了染色剂,打死不吃自己做的馒头,拿着挣的钱到对面买猪肉,哪想到往里放了瘦肉精。卖猪肉的兴高采烈拿钱给孩子买奶粉,哪想到里面放了三聚氰胺,卖奶粉的人转了一圈买了一袋馒头,哪想到放了染色剂,这个环节谁是原告谁是被告?我们每个人都是原告,却都是被告。所以不要用道德去谈论道德,当回到这个问题,破解了所有问题,包括小悦悦事件等等,我们简单回到了道德层面的时候,这个事情就不好干了。

 

三)谈慈善、爱与公益

人性的自私本能

    接下来进入第三个层面谈谈慈善、爱与公益。慈善、爱与公益是什么?是你对别人的帮助吗?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人性是自私的,过去几十年,我们党教育干部、老百姓都是要大公无私,结果是这个国家濒临崩溃,因为人性骨子里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自私。到今天为止中国改革开放33年,究竟改革了什么?什么是改革开放背后最大的核心价值和出发点?回头一看是邓小平先生终于明白了人性是自私的这一个道理,然后开始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其中一个实践检验是人性是自私的,二是安徽小岗村承包土地按手印。因为人要是自己干了就有动力,当人们都为自己干的时候,最后结果是国家富强了。农村开始土地承包,土地承包的最核心动因就是在尊重人性是自私的前提下,要通过为自己努力而改变所有的人生活。接下来这个理念延伸到了城市改股份制,股份制的基础是人性基础,让每一个人在公司里有一定的股份增强主人翁意识,背后依然是人性洞察力所导致的制度设计。所以中国说不讨论姓社姓资,在这个背后的都是痛苦的思考,慢慢如何顺应人性,最后顺应时代,没有几个理论家用这个角度解读改革。

 

公益慈善应该向着内心爱的方向走

    公益、爱、道德、慈善也要在这个基础上思考问题,做公益、做慈善、爱、温暖等等怎么会是自私的一种行为呢?必须强调的是完美的人,不对,出发点违反人性。2005年采访慈济,他说我们的义工、志愿者帮了别人千万不要听到别人说谢谢,而要求义工要对被帮助的人说谢谢,为什么?不是我帮了你,而是你帮了我。这是什么逻辑呢?只有当帮助别人成为你自己的一种需求,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需求的时候,公益、慈善、爱才在中国有真正的基础,而不是作秀。

    《道德经》有一句话深深改变了我35岁以后的人生,我看到这五个字一下明白了,“无私为大私”。老祖宗想得很明白,知道人性是自私的,因此适应这种自私却告诉你拿什么诱惑你无私呢?无私为大私,越无私其实你得到的越是最多的,这就跟公益、慈善、爱开始连接了在一起,这个社会不要扭曲,要把公益、把爱、把慈善的那些人全描绘成无私的,从来考虑别人不考虑自己的,不存在这样的人。人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你到这个年龄的时候,当爱的极致的时候,不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我能为你做什么,这是你最大的需求,归根来自于内心的爱的需求。慈善公益的发展方向应该奔这个方向去走,我的准则是爱一个无法自己的对方的时候,如果你也跟他处境一样的时候,请先爱你自己,这是基础。有很多的宣传我非常反感,是歪曲的,不是这个基础。

    现在开始鼓励见义智为,媒体不能说这个小孩太棒了,他自己不会游泳救别人,不能这样。一个社会想要进步,取决于每个人自己进步,然后谈社会进步,如果每个人自己堕落,让社会进步,是不可以的。一个人对自己不爱,对社会不爱,却爱遥遥远方的时候,我说你回来吧。

 

公益慈善需要充实内容、适当容错

    第一、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又一个爱的行动,我们更需要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不缺行动,中国搞运动习惯了,所以整个一套非常在行,骨子里最需要的爱是没有的,空壳、荒漠化的行动没有用。

    当时胡春华还在当团中央书记的时候说:我们要通过志愿者行动,归根到底是志愿的心。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的很多公益、慈善的行动要追求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通过刚开始略显形式主义,甚至有一些空壳化,但是没关系,任何大的事情开始做的时候,首先要从形式主义开始做,然后慢慢向里注入实实在在的内容,但是目标要清晰,目标不是为了让一个行动又一个行动变成多大数字,而是让群众参与其中,心中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需求。

    第二、公益目前在中国发展,请不要急,请不要急着骂,批评是应该,及时提出改进也是应该的,但是稍微有一点瑕疵就要骂,中国的慈善就长不大,中国慈善之所以进展不太顺利,此时此刻的中国太弱。有很多人不敢出任何的差错,当不敢出任何差错的时候,优点剩不了多少。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容忍我自己的缺陷在,于是我的优点被强化了,如果我最初的时候总想纠正自己的缺点把它变成优点,现在我的优点也没剩多少。我内心里的容错能力比较强大,但是社会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成为批评却依然站在公益慈善身边的建设者和陪伴者,理智指出问题,而不是看笑话甚至咒骂。

 

中国公益慈善“痛并快乐着”,包容同时需要建设

    2008年是中国公益慈善元年,现在不过走过了三年时间就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是“痛并快乐着”。痛是因为不可避免总会有问题出现,红十字会有问题,宋庆龄基金会有问题。快乐在哪儿?发现病状是治病的前提条件,我们这么快进步到了不满意要改造它,完善它的阶段。比想象中更快的速度改革,这是进步。从历史角度看,2011年是中国继2008年慈善元年之后的制度确立元年,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时代还是一个很的时代,从历史角度、从建设角度来说,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建设路径,所以急又不急。要有一定的包容,但是看到了问题坚决要指出来,我们所有人都是建设者。

 

中国公益慈善的两个“20年发展计划”

    我个人认为,从历史角度看,从2008年开始的20年时间里是中国公益建章立制的发展阶段,不是需要达到多少数字规模,帮助多少人。下一个20年计划目的是发展壮大。在今年很大痛苦中感受到的快乐可能比想象的时间快,大家的愤怒逼迫它进步。这些公益机构问题爆发起源于中国公民的慈善意识被打开,打开了之后都开始向外投钱,更多人成为公益的股民,不管是捐了一百还是捐了三百都会关注钱用哪儿去了,媒体进步、互联网等出现进一步催化。

 

政府需要思考,工作区分着急与不着急

    接下来涉及到的第三个问题,需要政府思考,在建章立制的20年,什么是可以慢点,什么是需要着急的。建章立制要着急,一是涉及到立法问题,二是涉及到慈善立法问题之后的执行问题,从理念角度、立法角度成为这个阶段重要工作。

    我个人认为公益机构必须进行大范围的改革,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大量公益机构严重缺乏人才。公益机构领导者平均年龄太大,已经过了把一件事情干好的最佳年龄阶段,我们需要有很多年轻的人,但是刚离开校门就做公益我也不太同意,非得三四十岁、四五十岁年富力强最有冲动干劲最有经验的人是我们机构需要补充的。中国需要一个培养慈善人才的机构,如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这样一些机构,慢慢有你们这样科班的,培训、轮训很多这样的慈善机构的人士。这也是我认为的第一阶段所谓的建章立制阶段,除了立法,除了改革公立公益机构,人才的培训、成长,都是当下的大问题,比筹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

 


慈善和公益的理念需要改变

    公益、爱、慈善永远是自愿的事情,拒绝劝捐形式。劝捐或者骂人家不捐表面上很有效,但是一定会摧毁慈善之心的基础。08年汶川地震时,我也公开表达过这个意见,被别人骂,认为以他的身家怎么捐十万呢。姚明曾经在美国哭,他可能在这个机构捐十万,在另一个机构捐十万,即使他一分没捐,你就有权骂他吗,你做的比他好吗?你没有权利指责别人的选择,民主在中国是一个漫长的路程,如果没有触犯法律,可以不同意别人说话的内容,但是有维护别人说话的权利。我们有权劝捐吗?最后结果所有人觉得不捐最安全,没法衡量我捐的多少,不做最安全。

    拒绝暴力慈善。我始终痛苦的一件事情,追求结果优秀,过程可以很残暴吗?世界上无数事情是由于好的出发点造成的人类悲剧,经常因为出发点是好的而得到宽容和原谅,我最听不惯的是出发点是好的,或者是结果还是好的。我们必须非常理性的建立一个好的过程,否则我们都是受害者。一定要告别这样一种逻辑,结果是好过程差点无所谓,徐永光老师提出暴力慈善概念,我不接受这样的暴力慈善。

    做好事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吗?这样的话,最后分不清了,有可能让别人知道才做善事,还是自己真正内心的需求。在目前阶段的确会有很多的人因为别人知道才做,这是阶段的特性,终究有一天,当变成自己内心最大需求,别人知不知道,不在意了,你可能就不会去追求让别人知道的这件事。

    最后回到人性的角度,慢慢要变成一种信仰,用信仰推动自己。信仰不是宗教,尤其在中国,中国千百年来不是宗教这样的信仰去支撑。我说的是中国的宗教观是临时抱佛脚观,想要孩子找观音?想发财,找财神爷,所以出现了许愿和还愿。之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如此暴躁、混乱等等,都在于我们不饿,不饿了之后新的想法实现起来是最难的。每个人找不到方向,我们没有信仰,躁动、茫然、困惑。对爱的渴求,对信仰的渴求,对蓝色天空的渴求,一切好的东西都在最混乱的时代生长,我们来到一个时代的折返点。终究有一天会用信仰推动我们自己。为自己花钱不那么幸福,为别人花才幸福,终于别人帮我不一定幸福,我帮别人才是幸福,对所有被你帮的人说谢谢,正是他让你知道你原来对这个世界是有利的,谢谢各位!

 

 

 

 

上一条:爱心,在弯腰的一瞬间
下一条:中国使用权捐赠规则乃是空白
  在线评论[0]
   
评论人 评论共0 发表时间
暂无评论……

公益联盟:格桑花西部助学 隆林温馨满屋爱心社 中国公益导航